对于财富管理市场未来的发展前景,多位业内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因为没有统一标准,行业百花齐放将是大概率事件。因为大家互有优劣势,形成互补是各细分领域的主要目标。
不过,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作为中国财富管理行业的先行者,信托业尽管没有固定的投资领域,但在信托产品设计上,却呈现出三大“派系”。一类是以华润深国投和平安信托为代表的“深圳模式”,即证券投资类信托业务;一类是以上海信托和华宝信托为代表的“上海模式”,即结构化产品业务;一类是以云南信托为代表的“云南模式”,即信托公司组建核心投资管理团队自主管理的模式。从行业发展情况来看,“深圳模式”和“上海模式”被广泛采用,而“云南模式”只有云南信托一家采用。
目前,类似信托“深圳模式”和“上海模式”的产品设计也被券商和基金子公司所采用,这两类金融部门的进入也引发了信托业在阳光私募产品设计方面的价格一路走低,而在流通股抵押的结构化产品方面,信托则全面“失守”。
而基金公司子公司则在今年以来大肆招募信托公司人才,这个领域也被金融从业人员所重点关注。有业内人士表示,国内金融机构多为国有企业,行业内缺乏激励机制。虽然也有不少民营金融机构的存在,但总体上效率并不高,而且暗箱操作普遍存在。而基金公司子公司的获批则开了一个口子,基金公司高管可以在子公司获得股份,这使得原先制约金融机构效率的障碍扫除。
从目前情况来看,基金公司子公司已经全面渗透到证券投资、对冲基金,甚至房地产等实业投资领域。然而信托缺乏自己的营销渠道以及人才储备不足则会在短期内约束这个行业的发展。高端客户储备方面的劣势则是其他诸如券商和部分信托公司的优势所在。
但是,受到一定冲击的信托也并非就此一蹶不振下去。有信托业内人士表示,信托业最大的优势在于制度优势。目前,信托和保险是仅有的两类能够实现受益人“他益”的金融部门。这就使得在投资收益方面,信托投资人可以将信托收益转移给第三人。这一优势将吸引大型企业、富裕家族或慈善机构为信托公司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使得未来在遗产分配、规避遗产税、捐赠等领域发挥其他金融机构无法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