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2-06
信托行业投研体系现状
信托行业发展初期,业务集中在平台类业务和通道类业务,投资管理和资产配置等主动管理类业务较少,相较于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投研能力对于信托公司而言并非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因此信托公司普遍对投研能力投入不足,投研职能未受到重视。随着信托公司逐渐加强信托业务转型,多家信托公司开始主动调整公司业务结构,强化投研力量,从而增强主动管理能力、提升持续盈利能力。由于信托公司股东背景、专攻业务差异较大,各家信托公司的研究部门职能定位和发展水平也有所差异。
(1)从信托公司投研体系管理职能来看,当前约80%的信托公司设立了类似研究发展部等部门,研发部门通过自主研发、研发外包和合作研发等多种方式,收集行业最新发展情况,发现信托盈利模式和发展趋势,为公司提供战略情报信息,并根据宏观环境变化为公司战略调整提供建议和方案。根据调研,目前信托公司投研工作开展的形式有:设置独立的投研部门,如上海信托2019年成立投资研究部,专职从事公司投决流程优化、市场和资产研究、业务创新孵化等方面的工作;设立投研中心,整合公司研究人才,通过投研中心发挥创新研究平台的功能,为公司提供创新源头和业务投研支持;与其他部门(例如董事会办公室、总经理办公室)合署办公,大多数信托公司采取此类模式;不设专门的投研部门,投研力量充实在业务团队中,根据具体业务需要适时展开投研工作。
(2)从信托投研体系管理人员构成来看,从事研发工作的人员学历水平普遍偏高,基本都在硕士以上,很多人员具有博士学位。绝大多数信托公司研发部门团队规模在5人以下,以研发中心形式开展投研工作的公司研发人数不定。
目前,信托行业中只有少数发展成熟的信托公司投研团队,具有相对清晰的职能划分,研究部门具备独立的项目开发权限,可以自主完成从调研到项目成果形成的全流程项目推进工作,研究成果成熟后,交由业务部门进行推广落地。但对于大多数信托公司投研团队而言,公司内部机制架构不完善,未能充分整合研发部门与信托公司其他部门的内部资源,投研团队难以参与业务流程,导致研究成果的落地性不足,创新效果不理想。
劣势和挑战
随着资管新规和信托行业各项监管细则的陆续出台,信托公司传统非标融资类业务的发展空间急剧收缩,转型压力加大。与此同时,信托公司开展投研体系建设面临激烈的同业竞争格局,与先进的国内外金融机构相比存在差距,现有投研体系对业务发展的支撑仍需要建立、磨合和培养。信托公司投研体系建设目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劣势和挑战。
1.认知和思维模式方面
信托公司投研体系的建设首先体现在对商业模式和核心竞争力的认知观上。基于信托公司过往以融资类业务为主的商业模式,在对核心竞争力的认识上,融资类信托业务的开拓更多基于信托公司品牌、资本实力、股东实力、业务资源获取能力等方面,而对于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行业来说是“研究创造价值”,展业过程中更加注重“胜率”“概率”和“赔率”,这都与传统融资类业务存在较大认知观方面的差异,体现在项目寻找、甄选、立项和后续管理各个阶段。此外,信托公司传统融资类业务更多为融资方主导,投资类业务价值观更多为客户主导,需要从客户和资金的角度出发,了解客户需求,提出配置建议,落实投资策略。展现在盈利模式上,信托公司传统融资类业务更加注重赚取固定信托报酬,而以投研体系建设为基础的业务,更加看重在为客户带来合理回报的基础上收取管理费用或投资顾问费,与客户共同分享收益,并十分看重盈利的持续性。
2.专业能力方面
信托公司业务人员长期多从事传统融资类业务,其能力主要体现在资源扩展、财会与法律知识的掌握等方面,而基于投研体系建设的业务模式,需要业务人员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掌握投资相关知识,具备投资经验。同时,针对不同业务领域还有不同的能力要求,如对某一具体投资策略的理解与应用,对某一行业的深入洞察研究等。投研能力的养成需要时间的沉淀与积累,往往无法一蹴而就。因此,信托公司如想做大做强投资类业务,业务人员投研能力亟待培养。与此同时,信托公司现有业务人员投研能力的养成需依靠内部培训的方式。目前信托公司内部培训主要专注于非标融资类业务的开展和员工整体素质的提升方面,针对投资类业务的系统性专业培训则相对较少,业务人员缺少系统培养投研能力的渠道。
3.组织架构和激励机制方面
公司的组织架构是其上层构建的反映,也是战略布局的缩略图,体现了公司业务发展的侧重点,激励机制起到“指挥棒”的作用,当前信托公司的激励模式还是以融资类业务为主,在差异化、长期化方面存在不足。多数信托公司目前的组织架构和激励机制尚未能充分体现投资类业务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未在组织架构层面设置专门的投资决策委员会,导致投资类业务顶层决策机制的缺失;未设置专门的研究部门或研究团队,在把握业务机会,提升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研究和业务有效转化方面存在欠缺;未根据权益投资、固定收益投资以及量化投资等投资方式进行部门细化,限制了各投资领域的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未形成专门针对投资类业务的风险控制体系,在涉及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等的全面风险管理方面存在欠缺;投研人员的激励机制尚未向市场化靠拢、对绩效目标的设置灵活度不足、缺乏长期有效激励和明确的投研人才培养体系,导致投研人员目标短期化,无法满足大资管发展的人才激励要求,在留住和吸引优秀人才方面存在不足。
4.中后台支撑方面
信托公司搭建投研体系推动各类业务发展,是一个需要前中后台相互协同的系统性工程。前台业务部门是投研体系建设的核心,后台的估值核算、信息披露是这个工程的基础支撑,中台的风险管理是这个工程的必要保障,市场销售部门的投资者教育工作是这个工程做大做强的关键要素。当前,信托公司在中后台支撑方面仍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系统快速有效支持、会计核算方法、估值管理制度、信息披露要求、运营管理体系、产品销售和服务体系、全面风险管理制度等。
5.金融科技支撑方面
金融科技与资产管理行业的深入融合,正在推进资管行业商业模式的深度变革。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公募基金等已近在金融科技上进行大量的投入和广泛的探索,如在经纪业务下行的环境下,布局金融科技已成国内外券商的共识,金融科技已在证券业的零售、大资管、投资银行、风控、合规和运营进行了深度渗透,而信托公司在金融科技投入方面还相对落后。对于信托公司而言,金融科技可有效增加信托公司研究的广度、深度和效率,强化金融科技力量支撑,是信托公司建立投研体系,发展各类业务,实现转型升级的必经阶段和重要抓手。
优势和机遇
信托公司虽然在投研体系建设方面存在较多的挑战,我们仍然需要看到信托公司在投研体建设中存在很多优势,在我国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市场的快速发展、监管鼓励信托公司加速转型的大背景下,信托公司未来发展空间广阔,投研体系建设前景十分乐观。
1.高净值客户数量庞大
信托公司过去十几年发行了大量的投向非标债权类的信托产品,此类产品收益率高且违约风险较低,为高净值客户的资产保值和增值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信托公司长期以来积累了大量的高净值客户。当下,信托公司需要加快向投资类、服务类和财富管理类业务的转变,相比其他资管公司或财富管理公司,多年经营积累的大量高净值客户是信托公司建立投研体系的重要优势。根据《中国信托业发展报告(2018—2019)》披露数据,44家信托公司2018年自然人客户情况如下:投资规模位于100万元及以上的自然人客户数量合计约24.92万人;投资规模位于300万元及以上的自然人客户数量合计13.79万人;投资规模位于1000万元及以上的自然人客户数量合计1.74万人;投资规模位于5000万元及以上的自然人客户数量合计1086人;投资规模位于1亿元及以上的自然人客户数量合计370人。从客户投资情况看,2018年,44家信托公司合计收取自然人客户投资金额约为1.02万亿元。
2.资产端客户资源丰富
过往十年,信托公司通过提供资金信托、服务信托为资产端客户提供了所需的金融服务。从服务的资产端客户类别看,涉及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房地产业、住宿和餐饮业、教育、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21个领域,资产端客户涉及领域非常广泛。信托公司在为资产端客户提供融资服务的同时,一方面增加了对不同领域资产端客户以及资产端客户所在行业、区域的了解,这为信托公司下一步搭建投研体系进行行业研究、区域研究、客户信用风险研究、大类资产配置等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数据基础。另一方面,资产端客户也逐步建立了对信托公司、信托产品、信托制度的了解,这为下一步信托公司继续为资产端客户提供多方位服务,如继续加深双方在资产端层面的合作以及将资产端客户转化为资金端客户提供了基础。信托公司未来通过建设投研体系,可以对资产端客户的特点及需求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了解,通过提升自身的投行服务、资产管理、财富管理能力更好地满足资产端客户存在的多种需求。
3.资产配置经验丰富
资产配置能力信托公司未来转型发展的重要优势。近年来信托公司加大了资产配置业务的开展力度,包括通过自主发行或与专业机构合作发行资产配置产品,以及在家族信托中对可配置资产进行组合运用等,积累了大量业务经验。
(1)信托业已拥有超过十年的资产配置经验。2007年,平安信托即发行第一只FOF型资产配置信托产品——“平安FOF集合资金信托计划”。2010年后,由于定增市场景气,定增产品盛行,信托公司开始研究探索设计投向定增专户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通过FOF模式参与定增市场。2015年,伴随资本市场牛市,信托业真正迎来FOF产品大发展,全年华融信托、四川信托、万向信托、中海信托、华宝信托均有发行集合类FOF产品。此后,信托公司发行的FOF类集合资金产品数量不断增加,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到2019年,集合资金信托市场共计发行141款FOF类集合资金产品。
(2)近两年越来越多的信托公司探索资产配置业务。现金管理类产品、FOF/MOM信托产品、股票配置信托、债券配置信托、其他基金化资金配置信托等产品是信托公司开展资产配置业务的主要领域,其中在现金管理产品和FOF/MOM信托产品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根据公开市场统计,截至2020年9月中旬,共有24家信托公司开展FOF/MOM类信托业务,处于存续期或待设立的TOF产品共有253款,中信信托、中航信托、上海信托、华润信托和外贸信托等在FOF/MOM类信托业务领域均有较大的突破。如,上海信托早在2008年就创设了现金管理类产品,目前在现金管理、债券投资、证券FOF/MOM领域已经成立了系列化信托产品;仅2019年,中航信托发行了超过40款产品,涵盖现金管理、债券、权益和MOM等领域,外贸信托、华润信托各自发行了超过10款产品。2020年以来,信托公司继续加大资产配置业务的开展力度,尤其是通过与证券公司等专业机构合作净值型TOF产品的业务模式得到了普遍开展。
(3)家族信托推动信托公司资产配置经验和能力进一步提升。在家族信托资产配置操作中,信托公司主要配置自主发行的固定收益类产品,但外采金融产品的比重和绝对金额呈增长态势。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调研,将近九成的家族信托可投资金配置了受托人自主发行的信托产品,约3%的可投资金配置了外采的其他信托公司发行的信托产品,约7%的可投资近配置了外采的其他金融机构发行的金融产品。从收益角度来看,由于家族信托较为保守的风险偏好,固收类产品的配置比例超过了95%。
4.人才基础良好
信托业拥有高质量的人才基础,且部分从业人员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投研经验,为信托公司建立完善的投研体系奠定了基础。
(1)信托公司拥有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第一,信托行业人才逐年充实。近年来,信托业从业人员数量呈现逐年增长的良好态势,由2015年底的17554人增长到了2019年底的22464人,年复合增长率超过5%。第二,信托行业从业人员年富力强,且普遍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根据2019年信托行业社会责任报告统计,目前信托业从业人员年龄结构方面,40岁以下的员工占比近八成,其中30~40岁的员工最多,占比近6成。第三,信托从业人员受教育水平普遍较高,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数量在全行业中占比为53.8%。
(2)信托业在开展投研业务的过程中,通过自主培养和外部招聘等方式建立了一定的人力资源基础。以中航信托为例,其开展证券投资业务主要由资产管理部主办,截至2019年底已有正式员工三十余人。中航信托资产管理部主要负责股票、债券等相关产品的投资,部门下设债券投资小组、权益投资小组、ABS投资小组、策略小组、债券销售交易小组和产品小组。其中,前台主要职责为债券、股票投资及资产证券化等投行业务,人员占比约为56%;风控等相关中台主要职责为对市场、信用、操作等风险进行评价、监督及把控,人员约为15%;后台支持主要是负责产品的设计、营销、运营等相关职责,人员约为29%。再如,建信信托主动管理类证券投资信托业务借鉴了公募和私募机构相关设置,在决策机制上建立了从投资决策委员会—投研联席会议—投资中心—投资经理的逐层严格的投资授权和投资决策机制,在业务开展和业务决策中也培养和锻炼了投研队伍。
5.同业资源广泛
鉴于信托公司在制度和资产获取方面的优势,近年来信托公司的同业业务也从银信合作逐步扩展为领域广泛、模式多样、创新频出的同业合作,同业资源不断扩展,合作模式也不断深入。
(1)信托公司不断拓展同业合作的机构资源。经过长期的同业业务开展,信托公司几乎与银行、保险、证券、基金、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各类金融子行业均建立了合作,同时也与保理公司、小贷公司等金融监管部门管理的类金融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有些甚至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2)信托公司不断提升同业资源的质量。受“去通道、去嵌套、去杠杆”监管政策引导,信托公司大力挖掘主动管理类和特色同业合作业务,一方面,信托公司积极利用制度优势加强向资产证券化领域的渗透,与各类资金方、资产方和中介机构等建立广泛而深入的长期合作;另一方面,信托公司通过提升主动管理能力打动机构资金,或主动选取其他金融机构的产品或资产开展组合投资或资产配置类业务,逐渐形成优势互补的合作局面。
总的来看,信托公司通过建设强大的投研体系,持续提升在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方面的综合能力,可以更好地满足高净值客户多元化的财富配置需求,形成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的循环互动、螺旋上升的经营模式。信托公司通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弥补“短板”,强化投研体系建设,在金融开放和大资管竞争中面临广阔的发展机遇。
摘自:《2020年信托业专题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