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知情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正在酝酿的重组方案为,陕国投向西部信托的股东定向增发,用于吸收合并西部信托;同时,吸纳新的股东,向陕西煤业化工集团、陕西有色金属控股集团等几家陕西省属大型国企增发部分股票,以充实资本金。
这一方案的亮点在于,一旦成行,陕国投将持有西部信托原持有的西部证券20%的股权。西部证券现在是券商IPO的热门人选,一旦其上市成功,该部分股权将有很高的溢价空间。同时,两家信托公司合并,可以壮大陕国投的信托业务规模,以缓解其清理房地产实业投资之后,信托主业不突出的难题。
但是,西部信托本身也面临信托业务收入低,业务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即使方案成行,其对陕国投信托业务盈利能力的贡献仍待考察。
9月7日,陕国投证券事务代表孙一娟在接受记者以投资者身份咨询时表示,“市场上会有很多传言,我们不做猜测和评论,重组是既定战略,方案确定后将及时公告。”
注入西部信托
知情人士表示,陕国投兼具稀缺的信托牌照资源和宝贵的上市地位,因此其重组被纳入陕西省整体金融布局考虑。当地各方形成的共识是,仍将保持陕西省内企业对陕国投的控股权,在该省省属国有企业中选择定向增发的对象。
陕国投吸收合并西部信托的方案,能确保陕西国资对陕国投的控股权,同时,西部信托和陕国投的股东各有所得,推进难度较小。
对于陕国投而言,吸收合并西部信托可以做大信托主业。
但更重要的是西部信托持有西部证券20%的股权。西部证券2007年底已向证监会提交了上市申请,并通过了证监会的内审。
同时,陕国投的大股东陕西高速公路建设集团公司(下称“陕西高速集团”,持股44.34%)也不会丧失控股权。按知情人士向本报记者提供的方案,增发后,西部信托的控股股东陕西省投资集团(下称“陕投集团”,持有西部信托57.78%股权的陕西省电力建设投资开发公司,为陕投集团的全资子公司),持有的股份将与陕西高速集团大致相当,但不会超过。
对于陕投集团而言,将西部信托的股权置换为上市公司陕国投的股权,相当于实现了西部信托的曲线上市,符合其资本运作的定位。
但这一方案对陕投集团也意味着一种损失,其丧失了对一个信托公司的绝对控制能力。在以往,这种控制极大地方便了其融资,实现了所谓的“产融结合”。
对于整个陕西省的金融布局来说,这意味着减少了一个信托牌照。前述知情人士认为,这是一种成本,也是一种无奈。
陕西省政府如果愿意出让陕国投的控股权,则前来接手的战略投资者会很多,但在控股权上的保留态度使得引进省外战略投资者殊为不易。
民生银行就是一例。按2007年9月陕国投的公告,其向民生银行等3家股东定向增发18000万股,发行价格为16.38 元/股,募集资金不超过30亿元,壮大资本金至33.6亿元。
但民生银行在历经近两年后单方面退出重组,陕西省资深信托业人士认为,按照协议,民生银行仅能以25%左右的股权与陕西高速集团并列为第一大股东,无法实现其控股并主导一家信托公司的战略意图,加之此后二级市场上的股价较约定的16.38元增发价格缩水近三分之一,民生银行遂决意退出。
主业盈利能力待解
按照银监会的规定,信托公司要限期清理已有的自有资金实业投资。对于陕国投而言,现实的尴尬在于,房地产投资贡献了其大部分利润。若这部分业务悉数被清理,则信托业务本身难以支撑主业。即便注入西部信托,其信托主业的盈利性仍然有待考验。
陕国投2009年上半年的营业收入分行业数据中,房地产销售收入14953.58万元,占全部收入的比例高达76.55%。
2009年8月28日,陕国投董事会同意将所持上海佳信房地产开发公司100%股权,以344.27万元的价格转让给北京鸿基世业房地产公司。至此,仅有陕西省鸿业房地产公司和陕西鸿信物业管理公司尚待清理,重振信托主业的压力随之加大。
陕国投2009年上半年新增信托项目21个,共计67.4亿元。实现信托营业收入3.17亿元,是上年同期的 3.06 倍;实现信托利润 2.93 亿元,是上年同期的 3.52 倍。
同期,虽然陕国投实现营业收入较上年增加61.23%,但营业利润同比下降27.41%,净利润同比下降58.69%。
此背景下,吸收合并西部信托可增加信托业务规模,增强信托主业的地位。但陕西省资深信托人士对重组后的陕国投的盈利能力仍不看好。
既往业绩来看,西部信托的业绩贡献主要来源于自有资金进行的长期股权投资。
西部信托2008年实现净利润16470万元,但同年获得西部证券的投资分红就达17513万元。从收入结构来看,总收入22674万元,其中信托业务收入仅为2250万元,不足10%。
而长期栖身于陕投集团旗下,西部信托主要为后者的实业投资项目融资,主要业务固守陕西省内,业务创新能力不足。
或基于民生银行退出之后,陕国投拿出的重组方案难言乐观,在陕国投2009年一季报中,以投资重组题材见长的基金经理王亚伟掌控的华夏大盘精选基金、华夏策略精选基金两只基金齐齐亮相,分居第四、第六大流通股股东,但两只基金在陕国投2009年的半年报中已经不见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