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中心400 687 0116

新闻资讯

全面获取中原信托的即时资讯

中国经济增长减速迹象明显 调控力度将会保持

  眼下,对“十二五”开局之年的过热担忧正在消退,越来越多的指标显示经济增速放缓的趋势基本确立。
  对于这一放缓趋势,不同主体有着不同的解读。有观点认为,经济增长下行的曲线过于陡峭,为了预防“硬着陆”风险,未来宏观调控力度和节奏应该灵活微调。然而,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多位经济学家表示,当前的放缓符合中央调控导向,是促进物价回落、经济结构转型的必然结果,数字的回落并不必然导致宏观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的放松。
  从对4月份经济指标的预测来看,实体经济增长放缓是较为一致的判断。“预计4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6%,环比回落,继续平稳靠向长期趋势水平。”北京领先国际金融资讯公司首席经济学家董先安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
  整体需求也将出现回落。光大证券认为,在政策持续收紧与房地产行业调控的影响下,1至4月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速将较1至3月份放缓至24.6%。中信建投证券则预测,由于美元处于贬值通道,大宗商品价格仍持续上升,使得4月份进口增速将快于3月份,4月份进出口逆差仍将继续。消费可能保持平稳。高盛亚洲宏观经济学家乔虹预计,4月份零售额的同比增幅大体上将持平于17.3%。
  更关键的是对全年经济走势的判断。“从今年中国的总需求状态来看,经济的季度增长率将保持平稳,甚至有可能会逐季下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于泽说。
  他表示,当前的经济增长率主要依靠投资和消费,这其中尤以投资为主。随着保障房的全面开建,后面三个季度住房投资增速会有所放缓,这会拖累经济。预计未来三个季度经济增长将会比较平稳,但不排除投资放缓之后经济增速逐季下滑的可能。
  4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 I)环比回落0.5个百分点似乎印证了这样的判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认为:“4月份PM I指数回落,与需求变化趋势相同,一季度消费、出口增幅均出现回落。新出口订单指数回落,可能预示出口增速继续降低。总体看PM I指数反映中国经济增速仍有下降的可能。”
  可能的经济增长减速引发了市场对调控是否应放松的讨论,但更多的经济学家认为这种放缓本身就属于今年中央的调控意图之一,在物价压力仍然偏大的今天,宏观调控政策应该继续保持力度。
  于泽就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节奏开始有意识放缓,在这个过程中总需求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如一季度出现的贸易逆差,这背后就反映了我国扩大进口的策略调整。而一季度房地产投资增加主要起因于保障房建设力度的加大,反映了中央对于民生问题重点关注的态度。“总的来看,我国一季度的需求结构进一步转向民生,包括扩大进口,增加保障房建设,提高消费。”
  既然是有意为之,自然就无需变动。“当前调控政策的大方向我感觉是对的,反映了中央的意图。目前来看中国经济运行正常,政策应该保持稳定。”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大树认为,现在人们看到经济增长趋缓但是物价仍然较高,主要是因为政策显效时滞不同带来的。紧缩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时滞较短,但对物价的影响较长,往往要10个月到1年,所以会出现目前的情况。
  王大树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在中国,货币政策对调控物价、房价的效果较好,但是对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低于财政政策。所以即使中央考虑保持经济稳定增长,预计货币政策也轻易不会转向。
  “一季度通胀和增长数据双双超出预期,表明部分对紧缩政策力度过大可能导致经济硬着陆的担心是缺乏依据的,而当前经济工作的第一要务仍然是抗通胀。从3月份各主要经济指标的环比数据的反弹可以看出需求仍然旺盛,而货币政策并非过紧。”
  汇丰银行宏观经济分析师孙君玮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尽管此前密集出台的货币紧缩政策初见成效使货币和信 贷 增 长 在 年 初 明 显 放缓,尽管日本地震和大宗商品价格飙涨增加了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政府仍然需要保持紧缩力度,一心一意控通胀。紧缩政策如果能够再持续3到4个月,经济增长进一步降温到潜在增长率之下,将有助于在今年下半年使通胀压力明显回落。我们预期可能在二季度再加息一次25个基点,准备金率仍然有1到2次上调可能。”